足迹
春秋我为王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448章 争流(第1页)

上一章目录存标签下一章

    ps:比预想的时间写的更长,就这样了,打赏的书友以后再感谢。
    孔子静静地看着赵无恤,很久了,那大概是上次与盗跖在中都墙垣下的激辩后,他很久没与人争论如此之久,如此之累。
    他本以为,自己与这位相见恨晚的小君子,会像和老子那样,只有谈笑和长辈对后辈的教诲,没有争端的。
    可惜啊……
    只不过,与少正卯,与盗跖不一样,那是势不两立的理念之争,可对于赵无恤……
    仅仅是立场之争,君子和而不同而已。
    但真是这样的么?
    从宰予的那番话里,孔丘已经窥见了他和赵无恤巨大的分歧,理念上的细微差别,投射到为政上,或许就是水火不相容。
    就在他在扔出底牌,想听听赵无恤对自己和弟子们深思熟虑商定的人选还有何看法时,却见赵无恤拊掌赞叹:“大善!柳下大夫一定能治理好须句。”
    孔丘松了口气,却听无恤突然话音一转,让他不得不再度强行提起精神。
    “只是不知道,他是直接因功封得此邑,还是仅仅临时守之?”
    孔子一时间噎住了。
    商周春秋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。也叫“采地”、“封地”、“食邑”。册封的包括土地,也包括土地上的民众,受封者对采邑中的百姓有管辖权,并课征租税,理论上是终身世袭。
    柳下季是个君子没错,但他少有功劳。又是出了五服的公族远支,甚至因为庶弟盗跖的原因,被剥夺了职位。无缘无故封赏一个五千户大邑,鲁国那些眼巴巴等着封邑的近支公族不得群情愤慨,统统炸了窝?
    所以只可能是第二种。以大夫之名替国君守之。
    在晋国,兼并日渐剧烈,卿大夫的采邑也随之动摇,十年间换了数个主人实属寻常,并渐渐开始化邑为县。县长官称大夫,却是随时可以任命和撤换的官僚。职位比邑宰、司马要高,却已经不是他们的主君,而是上司。
    鲁国的情况类似,在三桓四分公室后,很少再有人再有运气获得世袭的大封邑。比如曾经的郓城大夫。就是临时守之,称之为守大夫要更合适些。
    “只是为君守之。”
    无恤见自己所料不差,松了口气后说道:“一个五千户大邑,光靠大夫可管不下来,须句司马无所作为,之前被一同赶走了,只剩下些卒长、佐吏维持治安。作为大夫可以垂拱而治,但司马却必须能担当重任。不能隔着数百里随意指派,以免须句资敌的事情再度生。小子对须句防务颇为熟悉,想推荐一位司马人选。可乎?”
    既然柳下季只是临时守之,那须句司马便不是他的家臣,仅仅是没有人生依附的下属。凭借这一点,赵无恤就可以玩很多花样了。他的意思很明显:我能让柳下季进须句做大夫,但兵事得听我的,大家各退一步可好?
    孔子再次重重地看了无恤一眼:“小司寇但说无妨。但这得由君上裁定。”
    这事不全是我说了算,你且讲讲看。但行与不行,还得视人选而定。
    无恤恭敬行礼:“我推荐平盗有功的冉求。子有!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“等疫病消除后赵兵撤离,而柳下大夫前往治政事,冉求作为邑司马掌兵事,事情便这么定下来了,中军佐,你觉得如此可行否?”
    赵鞅将方才孔子扔出的矛投了回去:“此乃鲁国内政,问吾子即可,问我作甚?”
    “唯唯……”季孙斯连忙弓着背作鞠,用求助的目光看向了赵无恤。
    在季孙斯看来,赵鞅的可怕程度远远过了阳虎,他当年在阳虎淫威下就如同见了狸奴的硕鼠,在赵鞅面前更是大气不敢出,还是赵小司寇可以商量些事情。
    至于更加不堪的叔孙州仇,更是一直保持着谄媚的笑,期间几乎不一言。
    于是,今天完全是赵氏父子与孔丘的争锋。
    事后,叔孙州仇居然还后怕地责备孔子说:“若是惹怒了赵卿,他帅连齐人都打败了的赵兵来伐,吾等如何应付?”
    孔子说:“晋政多门,六卿不能一心一意,赵孟也忙着归国,哪里来得及讨伐鲁国?何况作为君上的卿大夫,吾等若是不为邦国争利,就会遭到欺凌,国将不国!”
    老子和他说过以不争为争,但孔子觉得现在自己是无法做到的。
    他对今天季孙斯和叔孙的表现大失所望,二卿则完全成了泥塑雕像,画诺盖印之人,直到这场会面接近尾声,才代表鲁人答应了双方各退一步的事实。
    “斗屑之人,不足与之谋!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对于季孙斯来说,今天的筵席交锋能谈成这样他已很满足了。
    赵氏答应退出大邑须句,这让他们神经一松,尽管人选不尽人意,是鲁侯较信任的柳下季,但他毕竟是鲁国公族,总比赵无恤盘踞那儿要好。至于加塞进来的司马冉求,虽然做过赵无恤之臣,但那不是孔丘的学生么?怎么想都是比较听孔丘的话。

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://www.xbqg.org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